乡村振兴在行动丨产业兴旺、宜居和美、游子归乡——峒山村的振兴故事-新华网
新华湖北 > 正文
2024 08/27 09:25:31
来源:新华网

乡村振兴在行动丨产业兴旺、宜居和美、游子归乡——峒山村的振兴故事

字体:

  新华网武汉8月27日电(刘晓丽)时至8月,虽已立秋,阳光依然炽热。在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,闲暇时,村民会聚集到一个由谷仓改造的活动室,纳凉,看书,拉家常。活动室的一面墙上,挂着过去人们捕鱼、犁田、开渠的老照片,墙边摆放着缝纫机、摆钟、老式座扇等老物件,书架上摆放着书籍,桌椅、饮水机等设施一应俱全。

  峒山村是一个由湖田垦殖而来的村落,早年生活环境差,经济发展缓慢,村里七成青壮年在外打工。如今,峒山村产业兴旺,村集体年收入达410万元,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.6万元,外出务工的游子纷纷回乡就业创业。

  图为鸟瞰峒山村。新华网李征峥摄

 兴业:做好土地文章

  在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边,52岁的村民陈学波指着田边沟渠说:“我从2013年开始搞虾稻连作,3月到6月养虾,10月收割水稻,每年纯收入40万元左右。今年流转了150亩地。”

  57岁的陈开焱是峒山村第一个试行虾稻连作的村民。十多年前,在村委会建议、带动下,他将家里43亩地全部改种虾稻连作,收入较原来翻了一倍。

  “现在种地很方便,播种、打药有无人机,收割也机械化了。特色种养收益高,我们村现在七成以上村民都搞虾稻连作。”陈开焱说。

  峒山村土地肥沃,早些年村里上下达成一致,要通过做好土地文章谋发展。

  村里成立了峒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实行村党总支、村委会、农业发展公司“三管合一”管理模式,并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,通过给付流转费、统一缴纳医保、给符合条件的老人和儿童发放补贴补助等措施,将分散在村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。

  随后,村里建起葡萄园基地、莲藕科学研究基地、渔场等村集体产业。同时,引导企业由传统农业向生态高效农业转型,由联产承包向专业合作组织转型。

  图为峒山村成片农业基地。新华网李征峥摄

  47岁的村民高桂花,2018年起在村里引进的武汉中农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管理工作。她介绍,公司在村里种有60亩黄桃、50亩李子、40亩水稻等多种作物,还有60亩鱼塘。村民在公司基地务工,每天有100至200元的收入。

  图为村民在武汉中农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进行田间管理。新华网李征峥摄

  峒山村村委会主任占志启说:“村里现有22个产业基地和乡村休闲旅游项目,年总产值1.6亿元,村集体收入从十年前的26万元增长到410万元,人均纯收入从2.2万元增长到3.6万元。”

  宜居:做优生活环境

  峒山村产业多了,集体经济壮大了,村容村貌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。

  “我们村有6个自然湾,原来出行靠一条泥巴路,村子前后都是水,一下大雨就淹到路上来。”忆起往昔,79岁的村民陈太成颇为感慨。

 图为峒山村一角。新华网李征峥摄

  如今,进出村的50条道路建设完成,主干道是刷黑的柏油路,机耕路铺上了水泥。“三边绿化”,村子水边、路边、湾边绿树成荫。

  几年前,峒山村开展“厕所革命”,采取奖补措施鼓励村民将露天厕所拆除,改厕入室,安装冲水式厕所。近年来,峒山村还实现秸秆回收和污水管网净化处理,污水处理率100%。此外,村里投资兴建垃圾回收转运站、垃圾池以及无害化卫生公厕。

  漫步乡间,沟清,路畅,民居整洁,房前屋后有路灯照亮,花草点缀其间……

  “村里变好了,回村的幸福感更强了。”返乡创业的“90后”小伙陈川说。

  图为峒山村一角。新华网李征峥摄

  归巢:回乡的幸福

  两年前,被村里一片4公里长,占地近200亩的水杉林吸引,在外工作十年的陈川回乡了。

  他投资300万元在水杉林里建起栖客露营基地,4月钓鱼,5月钓虾,6月抓鸡、捡鸡蛋……吸引鄂州及周边武汉、黄石、黄冈等地游客前来游玩。

  图为游客在露营基地游玩。新华网发

  陈川说:“空气清新,环境优美,家人在身边,还有村里大力支持,只要留心去发现,农村有很多创业机会。”

  经过两年多打造,陈川的露营基地一期走上正轨,他正在盘算开动二期建设,把老家的宅基地利用起来建成民宿,补齐露营基地淡季的营业空缺。

  55岁的郭汉锋去年开始与从南京来的种植户等3人合伙在村里流转220亩地种植藜蒿,6月栽种,腊月开始收割,每亩地可挣一万元。他说:“在家门口创业,未来充满了希望。”

  峒山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、全国文明村、全国生态村……村子变得更热闹了,日常各类到村参观、调研、学习的群体络绎不绝。

  出生于1998年的陈庚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,是峒山村两委成员。他说:“家在这儿,工作在这儿,回村的归属感是哪里都比不了的。”

  村委会主任占志启说,十年前,峒山村户籍人口中,留在村里的只有800人,如今有2800多人,村里返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。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陈剑】